本帖最后由 山顶洞人 于 2019-11-19 08:38 编辑
话说971横空出世,风波未定之际。坊间又传来消息,在国家医保谈判的重要节点时刻,某1类新药所属企业官宣已进入目录,妥妥的。虽然最后证明是一个“乌龙”,但是,架不住业内八卦人士强大的搜索能力,这里头,要是真要写篇狗血文,《走进科学》栏目都得甘拜下风。例如,经典的广告词,某某新药缘何多年闯关成功后一发不可收拾,强势进入医保。这里面到底是…… 说到底,很多事,真的就怕“认真”两个字。太多疑问到现在还没有公信力的解释,例如昨天“青山依旧在”同志挥笔罢了,意犹未尽,详见《从审评报告看“乐X能”如何满血复活》一文。或许CDE也是无语泪先流,只好报告里留下无数伏笔,坐等后人发掘。
当然最关键的伏笔,就在“有条件”批准。 这个有条件,字面意思自然是,需要后期的研究和数据加以完善。至于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有条件批准,呵呵,还真不是什么官方口吻的临床急需神马的吧?
有条件批准的后续怎么收尾? 不过话说回来,批准的有条件批准也不少了,印象中,当年某大佬赖以进入清华的某1类新药(也是某省出品,也是有条件批准),到现在也十来年了吧,这有条件批准的条件该有个尾声了吧?有条件批准不能成了无条件延续的理由啊,那岂不是成了老赖么?话说这个药搞到现在,成了和NP联合治疗,自己不行找队友?但不管怎么说,总要有始有终,不能这么一直不明不白的糊涂下去。最近CDE发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---《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一般风险管控及责令暂停、终止工作程序》。大大的进步,但是,更应该出一个,上市后评价定期完结的指导意见,这个新《药品管理法》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求的。
中医粉对科学的严肃性很不爽 相比971的最终获批,理论上表象上,还能符合基本的临床试验要求,剩下的技术争论,或许可用中医药的模糊理论来解释一二,至于激起了一大批中药粉的愤愤不平,话说有关传统药临床有效性评价机制还在探索中,不过看了这个971的审评报告,中医粉们可能会对科学很失望,如果看了乐X能,估计就是绝望了吧。这倒也好,反正强调去西化,求生存。未来中西之争,这个是好弹药,先收着。
临床结束为什么要那么长的审批时间? 传说的乐X能,早在2013年就完成了三期临床,然后,直到2018年才获得批准。笔者查阅了一下数据,FDA审批一个药,从临床结束到审批结论做出,平均在1.1年。我可以理解国内那会审批效率的低下,不过也不对,这个可是有条件批准的,快速审评通道的哦!整整五年,在干什么呢?真是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?有趣的是,这里头正好横跨了722惨案,当真是天空漂浮的一大批冤魂死不瞑目,当年连号称中美双报头牌的华海都不能幸免,这个药何德何能,那审评报告里的低级错误简直是不堪入目。人说信仰在空中飘荡,冤魂不管冤不冤,对照这个真该长啸一声,魂兮归来!
中美双报的反面 扯到了中美双报,继续扯点,很牛逼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神马的,坊间消息有时候挺有趣的,据说,好几个药,都是FDA那挂了,国内改头换面起死回生。这就懒得点名了,仔细查查,都有痕迹。
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其实每一个项目,不可否认其过程的艰辛和汗水。然而这种压力下,可能耗时越久,可能就越无法接受失败的结果。例如国家科技重大扶持项目,几乎是每一个1类新药的标配。甚至,这里面当地的政府的介入,资本的介入,名人站台的介入。一桩桩,就成了一个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死结?无数当权者想碾压无知患者的权益,侵害公众健康的利益,有时,真的就如皇帝的新衣一般,赤裸而直接。而闯过了这道审评生死关,就此天高任鸟飞,什么指南、什么医保,都是手到擒来?由此真是同情一下CDE。医院的名人们,逼着批准了,然后堂而皇之的曰,你们药监批的,我进医保还有什么问题吗?可怜的审评员们,那天祸起萧墙还要被终身问责。知乎有个总结,离职两大理由之一,活多权小责任大,可能正中他们的心声吧。唯一能表示下,也就是审评报告吧!
重温一下四个最严 最严谨标准、最严格监管、最严厉处罚、最严肃问责。源头控制住,省却后道万千功。
|